当前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中国农业最早起源于 中国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井田制”的实质是什么?

时间:2024-07-15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农业百科 文档下载

黍的祖先是哪种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论。更高的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规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粟在先秦也称为稷。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农业最早起源于哪里?

1、黍

对上古时期的东亚地区而言,最重要的作物有三种。中国北方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糜子。黍的祖先是哪种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论。类似黍的野草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

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

作为现代农作物,黍存在严重的缺点,不但产量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也难以增产。但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维持较为稳定的产量。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

2、粟

《黍离》中已经提到了另一种作物——稷的存在。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和黍同样重要。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

黍在年平均气温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粟则更喜欢年平均气温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环境。随着气候逐渐转向暖湿,粟从华北平原东部较温湿的地方开始向西扩散。

一旦种粟变为可行,它相对黍而言产量稍高的优点就变得非常重要。更高的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规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长期种植黍、粟农业,终于使得华夏先民在东亚众多人群中成为率先脱颖而出,进入文明时代的族群。

华夏人对粟的重要性有极其充分的认识。粟在先秦也称为稷。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此处的“后”是上古华夏人对首领的称呼。追寻先祖到后稷充分说明周人对粟的重视程度。后来“稷”更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3、稻

在同期的中国南方,也有一群人在另外一种作物的支持下快步迈向文明时代。这种作物也是东亚起源的三种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唯一一种至今仍维持中国人主要口粮来源地位的。

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东北和南方一样吃米为主不必说,就算华北地区,历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运的稻米解决粮食问题,说稻是中国的第一粮食作物不为过。而稻的驯化正是起自中国。

当今,野生稻生长于中国南方的福建、湖南、江西、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尤以两广和海南为多。野生稻在哪里被驯化为栽培稻有三种说法,一说长江中下游,一说华南,一说云贵高原。这三块区域都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物化石,而且在上古时期均有野生稻分布。

以栽培稻化石证据的丰富程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似乎是首先驯化稻的地区。但是对栽培稻的基因研究显示,中国栽培稻细胞器的基因单倍型和华南地区的野生稻最为接近,最可能的驯化地点在珠江下游。

同野生粟一样,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后也会自动脱落。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收集野生稻的种子以作为食物。这种潜力巨大的植物很快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中国南方的居民很快开始了人工种植稻的尝试。

野生稻的种种不便收集食用的特征逐渐在驯化的过程中被改良,野生稻未成熟时张开的穗变得闭合,芒也缩短消失,籽粒颜色则由深色变为白色。经历这些改变之后的栽培稻成为南方无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4、麦

麦在春秋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左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巫师预言晋景公吃不到来年的新麦,于是到了第二年麦收时节,晋景公把巫师喊来,说自己马上要吃到麦子了,而巫师妖言惑众,将其处死。

然而正当他要吃下新麦时突然感到腹痛,在如厕时,不幸坠入茅坑身亡,终究没能吃到麦子。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华夏人群的人口优势在麦传入前早已奠定。黍、粟对此厥功至伟,麦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了。

5、大豆

在史前时代,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随着人类的不断选育培养,大豆里的油性成分不断增加。到了战国时代,被古人称之为“菽”的大豆开始取代黍,称为和粟并列的重要作物。

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谈到农业,几乎都会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荀子》里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战国时代,菽粟就是粮食的代名词。

中国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井田制”的实质是什么?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
井田制是奴隶制度的基础,井田制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古代西亚是农业最早的发源地,比我国早2000多年吗

不是,西亚不是农业的发源地。在早期文明中,中国是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西亚似乎商业更为先进,这也是他们很晚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因

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的啊?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扩展资料: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
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
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