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中国农业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 建国后 我国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时间:2024-07-21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农业百科 文档下载

中国农业起源、发展史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夏、商、周属奴亩喊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

中国农业起源、发展史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未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亩喊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仅供参考。

中国农业的发展史

商以前,石器木器
夏商,出现铜器,使用较少
周,青铜器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出现
春秋铁骑出现
战国,铁农具大量运用
之后,长期为传统农业
建国后三年,农业恢复期
又三年,社会主义改造期和现代化建设期
而后至1978,公有制时期
再后,承包制
目前。改革期

建国后 我国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20世纪 5 0~ 60年代 ,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 80年代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带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过去 2 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 ,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以铁犂牛耕为其典型形态。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以此为基本线索,可以把中国传统农业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青铜锄)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
2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 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4 明清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吃紧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